“新松一出生便與狼共舞,陪練和對手都是一流的國際名企。但知己知彼,就沒什么可怕。”作為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曲道奎自信地說。
從2000年4月30日成立的那一天起,這家以“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院士命名的公司就決定:既要在創造經濟效益中領先于人,同樣也要在創造社會效益乃至承擔國家使命上高人一籌,使中國機器人傲然屹立于世界之林。
高起點投入帶來高品質產出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為了解決進口機器人“水土不服”的問題,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作為主要發起人成立了我國第一家專門從事機器人和先進裝備前沿技術研發與產業應用的高技術企業——新松公司。
這是自動化所將機器人技術成果向產業化轉變的一次大膽嘗試。
曲道奎認為,不是誰都能辦高科技企業,高水平的技術和人才是必備要素。不同于當時其他以利潤為導向的企業,新松更注重投入的高層次和創業的高質量。
背靠中科院這樣的科研“國家隊”,坐擁“國家機器人工程研究中心”等諸多高端技術平臺,還有一支以院士、博士為核心的創新人才團隊,新松占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新松成立之時,正值一汽大眾、金杯汽車等國內知名企業為國外機器人無法在生產線上正常運轉、國外廠家維護周期長或是需要支付極高的維護費用而苦惱。新松雪中送炭,提供了及時、高效的服務,為客戶解決了燃眉之急,與國外相比毫不遜色的技術和人員水平更是讓客戶刮目相看。
新松的品牌就這樣一點點打響。
多年來,新松始終堅持走技術驅動創新之路,先后研發出國內首臺IC裝備用真空機器人、第二代服務機器人、應用于軌道交通的自動售票(AFC)系統和地鐵環境監控與設備監控(BAS)系統等自主品牌產品,在高端機器人產品和技術的研發上接連取得突破,并逐漸穩固了中國機器人領域的龍頭地位。
高效整合各方研發資源
12年的創業路讓曲道奎懂得,自主創新不是關起門自己創新,而是要開放式地調用各方資源進行創新。
“產學研結合要以‘產’為主,以企業為主。”曲道奎說,“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優勢在于擁有完善的基礎研發平臺,而企業的優勢是貼近市場,最了解市場的變化需求。企業的責任,就是更好地整合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基礎研發資源,成為高校、科研機構與市場的橋梁紐帶,使其各展所長,把研究成果最大程度地轉化為經濟效益。企業在資源整合中,要充分發揮組織協調作用,保持主導地位并最終掌握創新成果的歸屬。”
近年來,新松公司通過項目合作、技術交流、聯合設計等方式,與國內各大高校、科研機構和行業企業開展了密切廣泛的合作,謀求共贏。
為了進一步增強創新能力,整合各種資源,新松公司在美國建立了中美超限制造與自動化聯合研究中心。該中心采用超常規組織管理方法,在世界范圍組織優勢資源,開展在極限環境下,包括微納米、生物生理等高精密技術和設備的研發及高技術產業化工作。
平臺體系支撐自主創新
持續的創新同樣需要平臺的支撐。新松公司擁有三大創新平臺:瞄準前沿科技、承擔國家機器人重大攻關課題和創新項目的國家級研發平臺;承擔公司戰略產品研發、前瞻性市場研發及產品儲備的企業級研發平臺;以市場為導向,進行應用技術研發及系統升級的事業部級研發平臺。
這三大平臺根據不同的需求層次,構建成新松的創新體系。
目前,新松公司按照“核心技術轉化為機器人產品及成套設備,再進入市場應用”的產業化發展路線,不斷將產業板塊由最初的機器人研究擴展到工業、交通、能源、軍工、民生等重要國民經濟發展領域,并形成產業集群化的發展模式,加快了創新速度,也提高了創新質量。
現在,新松公司已成為國內自有品牌產品線最齊全、行業應用和服務經驗最豐富的機器人應用解決方案提供商。產品還陸續出口法國、泰國、加拿大、印度、俄羅斯等多個國家。
新松這個名字在國際上也逐漸變得響亮。
厚積薄發之后,上市便水到渠成。新松成為首批創業板上市公司之一。
曲道奎表示,上市為新松打開了一個資本通道,“就好比給口渴的人一杯水,不如幫他挖一口井更長遠,也更可持續”。另外,上市也敦促著已經運營得非常規范的新松必須更加規范、不斷攀登、精益求精。